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和政秧歌,让年味儿浓起来!

和政秧歌,独艳南乡

十里八乡处处有,数九寒天舞春风

小中郎帅气倾人倒,腊花姐妆成秋娘妒

竹笛二胡,吹拉边曲新韵

皮鼓铜锣,敲击时代强音

此古老之宁河,文明之和政

  和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这里,人文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玉凿天成,被誉为“陇上绿色明珠”。在这里,还流行着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每逢正月期间,就走乡串村进行表演,成为一种艺术奇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堪称是一座“流动的大舞台”,这就是享誉河州大地的“和政秧歌”。

  秧歌,亦称"社火",是和政汉族群众在正月初三至十七期间用来闹新春、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据民国《和政县志》记载,“入正月过三日即演社鼓,或城或乡不拘。十三日城内张灯,乡民以杜鼓来贺,男妇游览……”说明县城十三秧歌会演的情形,同时也说明秧歌在和政各乡镇的发展与历史。秧歌,俗称“社火”,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见《辞海》)。而和政秧歌,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临夏地区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是和政汉族群众在春节期间最喜爱的文化活动。

  和政秧歌最初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来慢慢演变成如今的这种娱乐活动,又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历代文化交流,不断的充实和丰富,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歌舞表演形式,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随着时代发展和历史进步,武术、杂耍、杂角表演也融入其中,从而也使它的内容日趋丰富,气场日渐壮大。秧歌中的杂耍节目,不仅是古代习俗的遗留,而且展现了劳动人民共同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六畜兴旺的愿望。

  和政秧歌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组织紧密、技术娴熟、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有传承传统,又有创新立意,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临夏地区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是和政汉族群众在春节期间最喜爱的一种文化活动。和政的秧歌队,一般由200多人组成,气势宏大,壮观威武。

  和政秧歌主要由“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串火杂角”组成,行进和演出都按前后顺序进行,只有杂角可以穿插在队伍中间,任意发挥,随处表演。前五角包括:流星、仪仗队、旱船、四大光棍、乐队等,中三角包括:霸王鞭、膏药灯、身子等。而后五角,是秧歌的最后一部分,是由锣、鼓、唢呐等组成的乐器团。杂角,是正角以外的其他角色,有妖婆、鬼子、笑和尚、驾鹰、黑驴、春牛、猎人与狗熊、纸马、社火官、货郎等。秧歌表演中,最精彩的要数六大新郎表演了,也就是前五角中的“身子”,从事这项表演的演职人员必须要长相清秀,五官精致,男扮女装后的他们,右手执扇、左手拿一手帕,轻轻扭动腰肢,真可谓七仙女下凡,特别吸引人的眼球。还有丑角表演,各种古怪扮相的妖婆一上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由男人扮演的妖婆,故意将声音变细,向众人发嗲、说喜话,扭捏作态的样子,惹得观众捧腹大笑。舞狮、武术表演,更是将整个秧歌表演推向了高潮。从事这项表演的人,必须要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和健壮的身体。在这里,小编必须要提到的是:和政“尚武”武校,在这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武术新秀,是这一个个有着精湛武艺的后起之秀们,为和政地方传统文化——秧歌,注入了新的力量。武术表演中,演职人员刀枪棍剑样样精通,一招一式中,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体现得淋漓尽致。舞狮表演,更有看头,如今的舞狮,不再是原来那几个简单的动作,武术专业人员将鲤鱼打挺、鹞子翻身、雄狮登桌等高难度动作加进去,看得人激情澎湃,所以,舞狮表演早已成为和政秧歌中不可多得的一项表演。

  和政秧歌经过漫长的生长和发展,通过不断继承和创新,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红火热闹、推陈出新、日臻完美的地方艺术,堪称“一座活动的大舞台”。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艺术家,传承和发展了民间文化艺术。我们相信,作为一枝具有独具魅力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奇葩,和政秧歌必将在传统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出绰约的风姿!

来源 :网络综合整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