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非遗过大年|华亭曲子戏里品年味,看道情皮影戏用光影讲述的陇原故事

  春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为了让大家感受到“非遗”之美,特开设【非遗过大年】专栏,带领大家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

华亭曲子戏

  华亭曲子戏,是一种流传于平凉市华亭县的地方传统戏剧,具有元曲杂剧的历史遗留痕迹,其剧目全部是小折子戏,“剧名”往往在剧终唱词中报出,表演方式之特殊,在其它地方小戏中是绝无仅有的。

  华亭曲子戏起源较早,大致在公元10至14世纪,宋、元时期处于清唱剧形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曲子戏艺人不断吸收其它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

  华亭曲子戏,在每年的正月初五至二十三上演,平时婚丧及庙会时也会有演出,带有自娱自乐的性质。华亭曲子戏没有经过文人的修饰改动,始终保护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情节轻快流畅,语言风趣诙谐,其独特的华亭县域风情,诙谐风趣的方言俚语,婉转动听的胡琴曲调,生动曲折的地方故事,生活中的角色反转等,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道情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用特制和特定的道具,再配上民间乐器和音乐,用照明灯具将表演道具投射到白色屏幕上形成剪影进行演出的一种戏剧。道情,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表现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情原是道士布道、化缘时唱的道歌,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说唱。庆阳环县人把起源于道教文化的道情音乐与当地广为流传的皮影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而这个剧种很快被老百姓所接受,并成为一种民间艺术的奇葩。

  环县道情皮影是一门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相传产生于宋代,民间俗称“灯影戏”“小戏”“老道情”,她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采取“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华皮影之大成,撷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融民间音乐、美术和口传文学为一体,成为当地人民倾诉情感、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祀、过关、还愿、节庆等习俗的综合性艺术。

  环县道情皮影戏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形成,广泛流布于环县及周边地区,后经清末“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人的改革创新,使其更加完善。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并最终发展为甘肃惟一地方剧种——陇剧。

  皮影戏的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还有影人,它是将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而成,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外,还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戏班演出时,前台一人挑杆表演,并承担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后台四五人伴奏并“嘛簧”,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独具风格。道情音乐为微调式,分为“伤音”“花音”,以坦板、飞板两种速度演唱,曲牌体与板式体并存,其伴奏乐器中的四弦、渔鼓、甩梆子、简板均为自制,音色独特。传唱的180余部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图”“卷”等古老文化符号,现馆藏及民间流存的数千件清代皮影原件,构思奇妙、雕刻细腻逼真,有极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来源 :网络综合整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