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平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硕果累累

  平凉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依六盘三关之险,位居秦陇咽喉,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重镇、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作为“西出长安第一城”,“平凉”因“平定凉国”之意得名,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平凉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已发现仲韶、齐家等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22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6处,一般文物点1849处;馆藏文物总量47584件,其中一级文物224件,二级文物1156件,三级文物4148件。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以及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平凉历史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全市重点打造出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三大景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31家。

  近年来,平凉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要点各项部署,坚持“保护祖业、推动事业、发展产业”,突出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一主线,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深入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链,全力推动平凉市“3659”发展思路落地见效。

  推进景区改革,持续打造崆峒山龙头品牌

  统筹全市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县(市、区)为主体,打造区域性文化标识,围绕“一源·四乡”,深入挖掘“崆峒道源”“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围棋之乡”“针灸之乡”文化底蕴和内涵,全力打造文化特色品牌,不断扩大“问道崆峒·养生平凉”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理顺崆峒山大景区管理运营机制,景区管理运营质效得到显著提高,共实施“六大工程”“三项整治”“三个提升”等10类18个项目,总投资3.2亿元;崆峒山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一期、票务系统改造、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已竣工,智慧景区建设、供水供暖改造、古建筑群修缮等项目有序实施;举办“会养生·来崆峒”等文旅活动20余项,管理运营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突出项目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平凉市出台了《关于推动全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争取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免费开放经费1820万元。崆峒山古建筑群(一期)、南石窟寺岩体加固等文保项目等6个文物安全保护项目有序推进。打造“景区+博物馆+纪念馆”研学基地,指导市博物馆开展“行走中的博物馆”等社教活动200余期,平凉职业技术学院与庄浪县梯田纪念馆联合基地被评为“甘肃省首批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依托始祖文化、道源文化、石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历史文化保护区,共实施重点文旅项目51个,完成投资15.39亿元。落实文旅康养产业链建设贷款10.21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补助资金6510万元;采取“财政补贴+传承人自主经营+公司统一管理”的模式,建成非遗一条街以及非遗项目保护基地、传习所28个,申报认定华亭曲子戏、泾川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3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崆峒派武术等29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弦子腔等170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78人,基本构建了“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的保护传承体系。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摸底工作,通过省非遗大数据平台对全市630项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及1198名非遗传承人基础数据资料录入归档,进一步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成民俗博物馆、红色纪念馆等“乡村记忆”类博物馆、纪念馆、民俗展馆66个。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申请专项资金对灵台县朝那镇、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等国家、省级历史名城名镇进行保护利用。着力打造皇甫谧养生文化小镇、界石铺红色小镇、安口陶瓷文创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

  坚持文化惠民,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线,策划推出“喜迎党的二十大·奋力建设新平凉”千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邀请省内外秦腔名家名角、《大梦敦煌》剧组来平演出,组织各类文艺院团开展文化进万家、泾水欢歌大舞台、红色文艺轻骑兵等进基层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创作编排大型现代秦腔剧《月照无眠》顺利公演,并选送参加第七届甘肃红梅大奖评奖,剧目视频在“学习强国”“中国青年网”等平台推送播出。大型秦腔历史剧《天颜使台》完成剧本初稿创作,两部文艺作品入选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两首创作歌曲获全省企(行)业歌曲征集展演活动优秀作品奖、入选作品奖,一名演职人员获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演奏二等奖;争取落实2022年公共文化建设项目资金1365万元,谋划实施了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文化类项目8个;切实加强了县、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建成1525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5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县级文化馆分馆107个,县级图书馆分馆117个,1514个农家书屋、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16个,实现了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抓好文化四馆等实地考察点位建设,广泛开展图书馆全民阅读、博物馆社教、文化馆美术馆培训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着力打造“书香平凉”“人文平凉”。

  狠抓产业提升,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链

  持续推进温泉、中医、森林、运动康养开发,实施泾川瑶池温泉康养综合体项目,总投资7.8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85亿元,一期温泉中心、康居酒店投入运营;实施海寨沟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3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66亿元,正在实施水疗一期、温泉汤浴配套设施建设。挖掘“皇甫谧针灸鼻祖故里”品牌资源,建成针灸文化陈列馆、针灸康养体验馆,研发艾灸器、养生药枕等“谧艾”系列康养产品10余种。崆峒山大景区实现了强强联合,改制基本完成,泾川县印发了《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5A级景区创建工作方案》,崇信县编制龙泉寺创建5A级旅游景区策划。

  加强宣传营销,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营”方式,盘活铁路资源,开通“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旅游列车,形成了“铁路+文旅”平凉养生特色精品线路;推出“平凉人游平凉”,助力文旅市场恢复,策划5大主题54条旅游精品线路。联合平凉市委宣传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了《平凉市文化旅游网络宣传奖励办法(试行)》,发挥新媒体、自媒体宣传优势,发布各类文字、视频稿件阅读量突破千万余次;举办“文旅欢歌·唱响四季”主题系列活动千余场次,全市11家A级收费旅游景区门票执行5折或免费的票价优惠政策,免费开放所有景区停车场,大幅让利游客、吸引游客。

  实施文化产业赋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文化”战略,启动平凉云上文艺数字资源库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文化进景区”,制定《平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建设方案》,在崆峒古镇设立非遗一条街,建设11个场馆为游客提供文化展览、非遗展示、文创体验等活动;围绕“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品牌,举办了2022年“崆峒论道”、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论坛、静宁苹果节等活动和5·19中国旅游日甘肃省主会场文旅宣传活动。按照“月月有活动、全年都精彩”宗旨,着力发展冬春淡季文旅活动,持续提升特色节会层次水平和影响力;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8个,省级精品民宿2家,星级农家乐61家。结合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倍增计划,打造泾川温泉康养小镇、安口陇窑陶瓷康养小镇、界石铺红色小镇等8个文旅康养小镇和皇甫谧康养产品研发等项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