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王学斌: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不曾断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准确理解与把握这一重大研究成果的实证意义,颇为重要。

“百万年的人类史”的结论得以印证,很大程度上是借用体质人类学中“人种学”研究方法,对远古人类骨骼所包含的诸多客观信息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实现透过骨骼遗存提取人类信息。中国古人类化石的重大发现始于1918年,随着考古工作的趋向深入,在中国还发现了云南元谋人牙齿化石、陕西蓝田人头骨化石、湖北郧县梅铺人牙齿化石、湖北郧西白龙洞人牙齿化石,这些古人类化石的年代大多在距今100万年左右。

无人机拍摄的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及周边农田 新华社摄

所谓“一万年的文化史”,是指距今约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之际,农业起源也随之开启,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底色。目前已发现确认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大致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这些遗址所反映的古人类定居生活和耕种行为的遗迹遗物,揭示出农作物驯化和农业起源在我国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利用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稳定同位素等相关科技考古手段综合表明,在距今5500年前后,黄河、长江等地分别形成了以“谷豕是飨”、“饭稻羹鱼”为主要生业特点的农业社会,这为中华文明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生业经济基础。农业生产出现后,人们开始定居生活,逐渐有了社会分工、多样化的精神世界,贫富分化渐次发生。随着阶级、阶层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出现,国家最终诞生。

在良渚博物院展示的现代稻谷和良渚遗址出土炭化稻谷(右)的实物对比(2022年3月2日摄) 新华社摄

考古发现显示,在距今5500—5000年间的崧泽文化后期和良渚文化早期,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考古遗址数量突然剧增,尤其在杭州湾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异常密集,反映当地出现了一次人口大幅度增长。大量聚集人口的生存,必须依靠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农业社会的建立不仅刺激了人口增长,而且促进了城镇化发展,直接导致早期国家出现。最具代表性遗址即良渚古城,其发现为中华文明回溯到五千多年前找到了实证。

综上研究成果,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具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脉相承、不曾断裂的历史。

作者:王学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来源 :《历史评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