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激活文物,创造当代神话——冯玉雷

文物传承着文明的基因,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不计其数的重要文物被考古发掘,或被文物工作者搜集保护。如今,越来越多的文物已经走出田野,走出库房,走向公众视野。文物功能的准确辨识尤为重要,可以说,这是“激活”文物的先决条件,正如叶舒宪教授所说:“文学专业的人,能抢救和激活五千年文物,讲出来就是当代神话!”

中国考古学诞生百余年来将中华文明作为最重要研究主题。2018年开始,陕西历史博物馆策划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以彩陶、玉器、冶金三重视角依次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伟大进程。第一部曲“彩陶· 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展览已于2020年1至7月成功举办。第二部曲“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于2023年1月18日与社会公众见面。展览汇集15个省市自治区48家文博单位的450件组玉器及相关文物,其中包括咸阳博物院藏5件玉钺。

早在1957年,陕西省文管会从尹家村遗址采集到31件石斧、石钺,收藏于咸阳博物院,当时未能辨识出其中的玉礼器。2021年2月,玉帛之路考察团进行重新辨识和研究,初步判断尹家村遗址年代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至庙底沟类型之间,18件玉器中,墨色、墨绿和绿色蛇纹石玉斧丶玉钺多达15件。叶舒宪教授认为中原地区玉文化起源的第一个时代是以“玄玉时代”为基本特色,上限距今5500年,下限距今4000年。2021年5月22日,咸阳博物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共同筹办的《仰韶玉韵文物展》,“纪念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玄玉时代’高端论坛”也同时举办,18件玉礼器组被重新“发现”,意义重大。

2023年4月18日下午,我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座《玉文化视域中的考古神话小说创作》,从陕西师范大学有关的两次重要发现——雁塔校区的寰丘遗址和长安校区建设时出土于隋朝官员张綝墓中刻着狄俄尼索斯形象的陶骆驼驼囊开始,结合自己文学实践过程中对敦煌文化、玉文化的不断探索,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华夏文明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玉器,需要文学艺术工作者在吸收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很有必要从创作、创意角度再发现,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当下化、“现代化”。讲座结束后,恩师李继凯教授在讲评中情真意切、高屋建瓴,谈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思考,对我启发很大,更有信心进行激活玉器的考古神话小说探索和创作。

4月22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大历史观与文明探源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我发言的题目是《激活文物,创造当代神话》,结合玉帛之路考察团自2012—2019年完成的十五次田野调研成果,以及《玉华帛彩》《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笔记》《条条玉路通昆仑》等考察专著及《禹王书》《熊图腾》等玉文化小说,分享自己对玉文化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艺术转化的经验。

2023年4月13—26日,我先是在陕西咸阳博物院第二期“咸博大讲堂”专题讲座《“玄玉时代”概念的提出与渭河流域玉文化产业创意发展》,接着参访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陕西考古博物馆,在陕西师范大学讲座,参加“大历史观与文明探源论坛”,并且在活动间隙参访武功县文管所、淳化博物馆、蓝田新街遗址、商洛东龙山遗址、商洛博物馆、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澄城县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院渭南工作基地、渭南博物馆等地,并与张天恩、刘云辉、华安新、叶舒宪、李继凯、老村、范小波、谢天祥、王吉元、赵录旺、杨月治、张碧等考古学家、文化学者、评论家晤谈,深刻感受到,弘扬和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及产业发展等方式激活文物,助力当代社会经济、文化!

冯玉雷,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一级作家。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驻院作家,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学术委员,兰州金城文化名家,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理事。小说、电影作品曾获甘肃省第三、五、六、七届敦煌文艺奖。中篇小说《禹王书》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荣登《大家》2020年第1期封面人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