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张德芳:在“简述中国”书法大展评审座谈会上的发言

很高兴,在这样的座谈会上,想讲三个问题:简牍与书法、陈振濂简牍书法展以及简牍书法的前景与未来。先讲第一个问题,就是简牍和书法,简牍与书法本身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在过去未发现汉简之前,我们看不到汉人的真迹。我所知道的现存的真迹只有晋人陆机的《平复帖》,那也只有几十个字,所以当年居延汉简发现以后特别地轰动。在北京整理的时候,很多人都想一睹真容,但是整理速度很慢。马衡先生当时是故宫博物院的院长,而且又是西泠印社继吴昌硕之后的第二任社长,事情太多,一周去一次,整体速度太慢,所以学术界尤其是书法界,就特别地抱怨,似乎少数人垄断了资料不让人看,这是我在启功先生的书里看到的。我经常给同学讲,我们现在机会太好了,出土了那么多各个时期的各类简牍,从南方到北方,从战国秦汉,到魏晋十六国,什么时代的都有。整理出版了那么多出土简牍,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应有尽有,这样的机会、机遇是前无古人的,非常难得,但是尽管过去也有人关注简牍书法,毕竟是非常的边缘。我们甘肃汉简被收录到日本中学的教材中,所以在日本受过中等教育的人都知道甘肃出过汉简。但对国人而言,相当的知识界和社会各界,也未必知道甘肃出土过如此之多的汉简,说明我们的工作做的不够。经常有日本的书法家来甘肃观摩汉简,尤其是一些日本的女书法家,在家里整天练书法,临摹汉简是必修课。日本人对甘肃简牍书法的痴迷,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甘肃的书法界,确实也像刚才安文丽主席讲的那样,历届书法家协会都曾关注过简牍书法,企图打造简牍书法的陇上铁军,希望简牍书法能让甘肃的书法有所突破。之前也办过班,讲过课,举办过简牍书法的各种比赛,但是没有像昨天看到的那样面向全国大规模征稿。2007年,甘肃书协办了进京书法展,除了书法作品外,还有敦煌写经和甘肃汉简,影响很大。印象最深的是像崔乃夫部长、贾志杰省长等甘肃工作过的一些老领导都去看了展,看展的人很多,效果很好。2016年,在座的许雄志先生知道,我们在长沙开会,研究下一步展览怎么办?还是我在会上提出的,为什么不把实物和作品一起展呢!展出一部分简牍实物再加上简牍书法作品,效果就会好得多,但是那一次展览费了很大劲,从各个文博部门调出那么多实物,路途上的运输以及河南美术馆的保管,安全就是大问题。所以我讲的意思就是,简牍书法发展到今天,也都经过了不少的努力,但是像昨天我们评审的那样,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师大美术学院、甘肃书协向全国征稿,收到近千幅作品,过去没有过,他的意义以后可能会逐步彰显出来。主要是由于建军馆长的积极组织,再就是打着陈振濂主席这张牌子,有号召力,才能做到这样的程度。

其次谈谈陈振濂简牍书法展。刚才看了陈主席这么多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不光是书法艺术,还能看到这里头浸透了很多简牍文化,所以也特别感谢陈主席对西北简牍文化的关注。不光在书法方面,还在研究方面,也都融入了作者对西北汉简的感想和认知,书法里呈现的好多东西,还要慢慢消化。对于陈振濂主席,我个人并不陌生,因为他写过好多书。他的书法史,从殷商到魏晋再到近现代,还有书法理论、书法教学、书法创作等等,覆盖面很广,所以甘肃简牍博物馆、西北师大美术学院以及甘肃书协一起举办陈振濂简牍书法展,很有意义。

第三个意思,谈谈简牍书法的前景和未来。我们过去确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多世纪以来,从战国秦汉,到魏晋十六国,发现了很多东西,出土了很多简牍。但主要的工作侧重于整理研究,书法艺术的领域就显得比较薄弱。现在才逐步认识到,简牍的书法艺术同其学术研究同等重要,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开展简牍书法艺术的研究创作,有三个层面的特点。首先要有理论研究,要总结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和它的美学特征。其次,简牍书法,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创作的领域,书法艺术要继承弘扬,主要还在创作领域,字要写得好。第三,简牍书法艺术,一开始就是一项面向大众,或者说需要社会大众参与的领域,这对推广普及简牍学知识,弘扬简牍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现在向社会各界征集简牍书法作品,要想投稿的人,必须要了解简牍知识,掌握简牍书法的技巧,还要了解一些其他相关的知识,这就是一种最好的普及。通过简牍书法的学习推广,可以使简牍文化走向社会大众,所以简牍书法的前景和未来,非常广阔,特别令人兴奋,令人欣慰。谢谢大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