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96个建军节来临之际,“地球的红飘带”又少了一个点。
2023年7月28日上午8时,甘肃省最后一名红军老战士闫俊杰同志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春荣镇高寺村家中逝世,享年107岁。7月31日下午,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宁县春荣镇政府联合举行追思会,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80家单位和个人送上花圈和挽幛,向老人作最后的告别。
听亲属说:老人家走的很安详,无疾而终。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从此,陇原大地再无存世老红军。他们的背影和记忆,留待后人敬仰领悟。
闫俊杰,男,汉族,宁县春荣人,1916年 9月出生,1931年参加工作,任新宁县第三区第一乡文书,1932年5月,参加刘志丹、谢子长率领的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1933年,游击队主要活动在正宁县湫头塬一带。1934年2月,闫俊杰去山甲塬开展工作。1936年,他与赵铁娃等带领的游击队,重新恢复宁县苏区。1937年5月,调到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担任干事。1940年春调到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从事文秘工作,1943年,任远东独立一团指导员。1947年5月,随西北野战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战役,而后又在西北军政大学就读一年,结业后担任连队指导员。1949年带领连队参加了解放兰州、咸阳、屯字等重大战役。随后,任淮安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退役回乡务农。先后受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这段简历,最后的那两句介绍最为引人:解放后都是淮安军区副司令了,却毅然在1951年响应号召选择了退役并回乡务农?“事了拂衣去,身藏功与名。”这是见惯了生死后的释然,是埋藏了“不能说的秘密”,是悲天悯人的舍得,是牵念家乡父老和山水的放弃,还是隐入尘烟的本份传奇?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1951年,他35岁,正是青壮之时,与田垄鸡黍为生,投身到家乡建设的大潮中,先后担任村队长、大队副主任,组织村民参加公社农田会战、集体生产,把部队吃苦耐劳、积极奉献、热心集体的好作风发扬光大,在村民中有口皆碑,受到群众爱戴和广泛好评。
岁月加持他长长的白须,身形如弓,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依然峥嵘,这应该是老人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将与时同长、与日同辉......
作为庆阳革命老区创建、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闫俊杰生前始终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后,一直保障各类优待抚恤资金发放,上门为其办理了优待证,及时组织对他的革命经历进行抢救式挖掘,专门拍摄了“老兵记忆”视频资料,让这段宝贵的红色历史得到保存。
在老人的鼓励感召下,他的后代始终坚持忠诚为民、报效国家的价值追求,从军、从医、从商、从政者众多,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20年5月3日,西部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西陆强军号”以《103岁老红军:解放大西北后,返乡务农》为题,专门报道过闫老的事迹;2023年8月1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刊发《甘肃省最后一名老红军去世 任职军区副司令员后退役回家务农》,报道了闫老去世简讯。
让我们回味一下,也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信念、关于理想、关于人生追求的答案。
闫俊杰,甘肃省宁县董家村人
1916年9月出生
1931年参加工作
任新宁县第三区第一乡文书
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参军入伍
1937年5月任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
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干事
1940年春在陇东分区行政
督察专员公署任职
1943年任远东独立一团指导员
1948年在西北军政大学就读
1949年参加解放西北战役
后任淮安军区副司令员
1951年回乡务农
有这样一群老人
他们从战火硝烟中走来
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返乡复员后
却把用鲜血换来的赫赫战功
当成“不能说的秘密”埋藏在心底
这位名叫闫俊杰的老红军
便是其中之一
前不久,某防空旅官兵
拜访已103岁高龄的老人
老红军讲起了那段峥嵘岁月——
与三孙女谈论当年自己参加革命时的情景
“我因为识字而被安排去当地当乡长,后来又任职县长秘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就扛起了枪,那是21岁的我第一次离家。”谈起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103岁的老红军依然历历在目。
闫俊杰的祖父是晚清秀才,自小便对他给予厚望,教他博览群书、识字作文,期望他“学而优则仕”。闫俊杰也不负厚望,年纪轻轻便当上了县长秘书,可谓前途无量,光耀门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闫俊杰深知日军入侵,国将不国,于是义无反顾投笔从戎。在多病的妻子和年迈的父亲相送下,满腔热血地踏上了抗日的征程,自此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闫俊杰参军到359旅后,受组织调派留守陕甘宁边区,进行敌后工作。主要作战任务是防止日伪军的偷袭,防敌对革命根据地破坏,保护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安全。
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他主动担负起宣传教育工作,写标语、发传单,挨家挨户鼓动宣传,发动群众。
红军过雪山时的场景(影视画面)
闫老说,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经常会下大雪,有时候在冬日里行军会遇到齐膝的积雪。
由于物资匮乏,当时部队统一配发的都是草鞋,在彻骨的冰雪中,脚冻伤了,冻疮蔓延到了腿上,两条腿都没有了知觉,但是依然用意志力支撑着身体,艰难地一路紧跟着队伍。
除了这些,粮草不足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最困难的时候,闫俊杰吃过树皮,啃过树根,那种干涩的口感,和吞下后给肠胃带来的不适,虽然过去多年,老人依然难以忘怀。
讲述当年与敌人拼刺刀右臂负伤时的情景
1941年4月的一天,闫老根据上级指示单独执行任务时,不慎被国民党自卫队发现。
“我当时觉得肯定跑不掉了,可能就要牺牲在这里了,不过死就死,党和人民交给我的武器不能被敌人拿去。”闫老陷入回忆。
当时,他急中生智,趁敌人不注意,把手枪用衣服包起来,埋在了路边一棵槐树下面。敌人到处搜查,没有找到,只好把他带回去进行严刑拷问。
年轻的闫俊杰抱着必死的决心,一口咬定自己只是普通农民,没有携带武器,连续五天,他始终守口如瓶,最终无可奈何的敌人只得将他从监狱里放出来。
60多年过去了,闫老身上依然清晰可见那时留下的弹痕和胳膊上、肚皮上的数道刀伤,以及一双因常年冻伤而结着厚厚老茧的脚,无不向我们讲述着他曾经遭受的磨难。
闫俊杰与家人合影
抗战胜利后,闫俊杰所在部队驻守陇东,分驻在凤阳、镇原、宁县、合水等县,一边保卫边区以及党中央的安全,一边维护地方治安。
国民党顽固派胡宗南部,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不断制造事端,挑起陇东摩擦事件。陇东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和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为了顾全大局,维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时通电全国,并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冲突、以谈判解决问题的建议。
在全国各界的强烈谴责和陇东人民“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下,国民党当局只得同意谈判,此事件才得以平息。
1947年5月,闫俊杰随西北野战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战役,而后又在西北军政大学就读一年,结业后担任连队指导员,1949年带领连队参加了解放兰州、咸阳、屯字等重大战役。
闫俊杰参加红军时期的腰带
采访过后,闫老拉着记者的手,从箱子里取出一个红布包裹,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打开,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红军时期的牛皮腰带。
他告诉记者,这条腰带从他参加红军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他,吃不到饭的时候差点拿它“充饥”。闫老一直将他保留,作为自己红军生涯的见证。
“爬雪山,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向前走,不能掉队。能坚持下来,靠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和信念。”
说到这,闫老突然停了良久,而后哽咽地告诉记者,曾经有几位白天还和他携手前行的战友,在他们一觉醒来之后已经唤不醒了,上前一摸,才发现身体都已经凉了,牺牲了。
当时闫老年纪并不大,吃的苦并不多,怎么能坚持下来呢?现在想想,靠的就是身边战友的帮助支持和党员的带头牺牲奉献,靠的正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锻造了他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如今,年事已高的闫老已经被岁月压弯了脊梁,日渐耳背,但是他却始终热爱生活,热心党和国家事业,每当对儿孙们讲起年轻时候的峥嵘岁月,他总是饱含深情,动情处还会落下眼泪。
心系家国的闫老经常教育晚辈们要对党忠诚、报效国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将两个爱孙陆续送到部队,期望他们积极为党、为国家、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陆军某部任职的闫老爱孙闫强接受采访时说:“爷爷说过的话一直是我精神上的‘压舱石’,思想上的‘主心骨’,行动上的‘指南针’,提醒帮助我走好军旅人生路。”
临走时,闫俊杰向记者敬军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