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开幕。本届博览会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聚焦共商共建共享,以“敦煌论坛”为统一名称,举办了“传承丝路文化与构建文明新形态论坛”等13场论坛会议,旨在深入挖掘丝路文化精髓,着力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
传承丝路文化与构建文明新形态论坛现场 牛莹 摄
据了解,传承丝路文化与构建文明新形态论坛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省作家协会承办。论坛分主题演讲和文学圆桌会议两部分,主要围绕传承丝路文化,挖掘各国历史文化时代价值,礼敬人类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新观点、新理念、新方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为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表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促进了解、增进友谊的基础。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们将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文化使命,传承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的丝路精神,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突出创新创造,为弘扬敦煌文化、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而携手努力。
据了解,传承丝路文化与构建文明新形态论坛邀请了5位国内演讲嘉宾、5位国外演讲嘉宾,以及50余位国内外嘉宾参加。
论坛现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南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跃文以“文学名词意象的继承和创新”为内容,引用“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等描写茫茫大漠和河西古道的诗句、历朝历代的文学家们通过添加名词赋予诗词意向独创性的情感与思想意义,以及鲁迅作品中的名词,剖析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既要有文学样式和表现手法的演进,更应该有文学表现对象的变化、有新的文学意象的发现与创新,赋予中国文学卷轴上具有新时代典型意义的新名词、新意象,体现传承中华传统美学,适应时代的再造与创新。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演讲嘉宾还就“丝绸之路的认知基础”“通过微型图像进行艺术互动”等课题进行了论述演讲,深化人文交流,共建“一带一路”,将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来源 :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