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回望十年历程,共绘发展未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举办2025理事年会暨成立十周年研讨交流活动

2025年5月8日至9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二届五次理事会暨成立十周年研讨交流活动在浙江宁波成功举办。协会相关负责人、常务理事、理事、分支机构代表和来自古籍领域专家学者、藏书家、企业人士近2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刘小琴、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陈彩凤、杭州国家版本馆馆长吴雪勇、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浙江图书馆馆长胡海荣、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沛等嘉宾应邀出席活动。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承办,杭州中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01 总结回顾,筑牢发展根基

5月8日上午,协会2025年度理事会(二届五次理事会)举行,由会长刘惠平主持;常务副会长张志清受托作年度工作报告;杭州国家版本馆馆长吴雪勇、浙江图书馆馆长胡海荣先后致辞。

杭州国家版本馆馆长  吴雪勇

浙江图书馆馆长  胡海荣

张志清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24年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在全体会员共同努力下,协会工作再创佳绩。他从坚持党建引领,确保发展方向正确;聚焦品牌活动,赋能行业建设发展;强化分支机构建设,带动整体工作健康发展:关注人才培养,助力事业可持续发展;创新会员服务,优化社会组织功能;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协会高质量发展六个方面,回顾总结了协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时提出协会2025年工作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工作清单、实施时间表。他指出,党中央《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催生了古籍保护事业的科学进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新时代社会组织的职责定位和有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家要同心聚力,开拓创新,为推动中国古籍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贡献更大的智慧与力量。

副会长叶汝强向会议报告了协会人事调整变动事项和二届常务理事会相关决议;副会长王志庚通报了协会 2024 年度财务情况;秘书长吴凯宣读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关于通报表扬2024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实施单位的通知。与会代表就人事调整变动等事项进行了表决,并一致通过相关决议。

副会长叶汝强、副会长王志庚、秘书长吴凯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代表协会向为本次会议成功举办给予大力支持,付出辛勤劳动的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杭州中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颁发感谢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上午会议的第二阶段由秘书长吴凯主持,特别邀请协会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著名藏书家韦力以《古代藏书家与藏书楼的故事》为题,向与会者作专题报告。韦先生从“藏书”一词的起源论起,追溯至先秦时期的藏书活动和迄今文献记载最早的藏书之所“二酉藏书洞”,观照了藏书文化在我国的悠久历史,他还特别聚焦范钦“天一阁”的防火防蛀制度,让参会者增进对古代典籍保护发展历程的了解;同时讲述了众多藏书家对《四库全书》编纂助力的故事,体现了他们对典籍保护的卓越贡献,彰显了古籍传承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02 十年回望,凝聚奋进力量

5月8日下午举行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立十周年研讨交流,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由常务副会长张志清主持。今年,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立十周年,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在致辞中指出,协会的成立是古籍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十年来,协会汇聚全国古籍收藏、保护修复、整理出版研究、数字化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紧密配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建成较为完整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希望协会继续在立足职能定位筑牢发展根基、强化科技支撑引领改革创新方向、优化人才培养锻造专业队伍、深化行业协作构建多元参与机制等方面做好工作,以十年为崭新起点,书写中华典籍永续传承的新篇章。

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陈彩凤在致辞中对选择在宁波召开2025理事年会暨成立十周年研讨交流活动表示感谢。她介绍了宁波深厚的藏书文化底蕴及“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传承。天一阁作为现存历史悠久的私家藏书楼、当代重要文化地标,在古籍整理研究、收藏保护方面持续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通过天一阁南馆建设和文化赋能、数字赋能、创新赋新,将使珍贵典籍得到更好保护。她表示,要借此契机学习借鉴同行的先进经验,共同探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刘小琴在致辞中指出,协会成立十年来从濒危西夏古籍的“起死回生”,到志愿服务行动摸清家底,从团体标准的研制,到跨界合作的深化拓展,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搭建政府、行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凝聚起守护文明根脉的磅礴力量;广泛动员社会参与,为古籍保护赋能,解决了一批行业“急难愁盼”的问题,令人赞叹。古籍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力、久久为功。中国图书馆学会与中国古籍保护协会都是社会组织,期待进一步深化协同联动,共同探索古籍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十年》的专题报告。她从“十年历程回溯:凝聚行业共识,立足角色定位;十年实践深耕:多措协同推进,成果显著斐然;十年经验总结:团结各方力量,勇于自我革新;面向未来十年:开启创新篇章,探索融合路径”四个方面深情回顾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立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成绩、经验总结和发展愿景。她指出,作为政府与行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协会要在未来发展中,继续秉持定位,努力充当好社会力量整合者、宣传推广倡导者、行业自律监督者、服务平台搭建者角色,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文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民间古籍保护者形成合力,推动国家古籍保护事业踏上新的台阶。

传统写印材料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闫玥儿、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红彦、典籍博览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建军等分支机构代表,围绕如何秉持社会组织的定位,发挥分支机构的作用作了工作汇报,充分彰显了分支机构在协会工作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03 研讨交流,共绘发展蓝图

“社会组织在古籍保护中的作用”主题交流环节,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分享了天一阁在古籍征集、保护、传承方面的创新实践。天一阁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流散古籍“回家”,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守护古籍安全,通过多样文化活动让古籍文化走进大众生活、走向国际舞台。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介绍了该馆古籍保护工作实践与丰硕成果。他认为,仅靠公藏机构难以承担古籍保护、整理与活化利用的全部重任;要更新观念,科学认识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专业性。

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翁连溪介绍了民间收藏力量对挖掘藏品资源,积极合办高规格展览,参与古籍普查、古籍出版、古籍捐赠中的支撑作用,强调了民间力量在古籍保护中的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

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介绍了高校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几种基本模式和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成绩,为行业提供了高校范例。

天津森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副总经理周华华介绍了该公司在支持古籍保护行业科技创新、育才引智、产学融合、标准引领、传播共享、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工作实践。

活动尾声,与会人员前往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和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进行文化调研,实地感受对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理解。此次活动全面总结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过往工作,促进了行业交流与合作,为未来发展锚定了方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