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跑腿、不用排队,只需手机扫码,劳动者的维权诉求就能直达仲裁机构,并在一周内获得回音。这是甘肃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下简称“省仲裁院”)立足群众“急难愁盼”,创新推出的“诉求‘码’上说”服务带来的新变化。该举措通过“线上倾听+线下化解”的闭环模式,将服务窗口前移至群众“指尖”,探索出一条劳动争议源头治理的数字化新路径。
从“直播普法”到“码上解纷” 打造全天候线上服务前哨
面对新时期劳动争议化解的新挑战,省仲裁院主动求变,将服务由被动变为主动。
“我们创办了《仲裁零距离》普法直播栏目,变‘单向普法’为‘双向互动’。”省仲裁院院长赵根昌介绍。栏目邀请资深仲裁员、法官、律师等权威专家,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案例,首播即吸引4.3万人次在线观看,成为劳动者维权的“加油站”。
在直播成功的基础上,省仲裁院乘势而上,推出“诉求‘码’上说”全网征集活动,实现了从“直播普法”到“‘码’上解纷”的能级跃升。这一举措打破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7×24小时在线的诉求收集和纠纷化解“前哨站”,让群众诉求表达“零距离”。
从“受理分办”到“限时办结” 按下纠纷化解“快进键”
为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省仲裁院锻造了一套分级分类、快速响应的闭环管理机制。
所有通过“码上说”征集的诉求,均被纳入“急难愁盼”管理台账,分级分类、精准施策。事实清楚的在线即时解答;情况复杂的纳入重点关注;超出管辖的第一时间协调交办。
“我们立下‘周内征集、周五落实’的军令状,”赵院长强调,“责任压实到人,能立案的立即立案,能调解的抓紧调解,确保群众诉求在一周内得到实质性解决。”这套高效的运转机制,按下了争议处理的“快进键”,真正做到了“院无积案,事不过夜”。
从“党员带头”到“专家会诊” 凝聚攻坚克难“硬核力”
在处理疑难复杂纠纷中,省仲裁院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化解重大纠纷作为检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试金石”。
对于诉求集中、化解难度大的“硬骨头”,由“党员先锋岗”的仲裁员带头承办,运用“情理法”融合的调解技巧全力化解。同时,省仲裁院组建了由学者、法官、资深仲裁员和律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定期对疑难案件进行“会诊”,为一线仲裁员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硬核力”。
从“调裁衔接”到“审执联动” 铸牢权益兑现“保障链”
一纸裁决不是终点,案结事了、权益兑现才是最终目标。省仲裁院在“衔接”二字上狠下功夫,着力提升仲裁公信力的“含金量”。
院内,做实“调确衔接”,积极引导当事人将调解协议置换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调解书。院外,做深“裁审衔接”,与法院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做强“裁执衔接”,对接法院执行部门,建立快速执行通道,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能够及时兑现,铸牢了从裁决到执行的“保障链”。
“‘诉求码上说’不仅提升了效率,更畅通了渠道,将大量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省仲裁院副院长高杨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钉钉子”精神,深化“调裁审执”联动和数据分析应用,为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更扎实的仲裁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