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在张掖市举办的全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馆站建设”专题研讨活动上,做了题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实践与展望”的主旨发言。介绍了甘肃省近年来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针对西北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以甘肃为例,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长白雪华,文化馆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出席并作主旨发言,研讨活动由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云川主持。
何效祖从“优质文化供给丰富多彩、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健全、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等方面,总结分析了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基础。指出甘肃《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文艺剧目驰名中外,《河西走廊》纪录片等一大批影视作品享誉全国,《敦煌梦》等100多部舞台精品剧目深受群众欢迎。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16000多个行政村的全覆盖,新建或改扩建图书馆33个、文化馆31个,在1137个乡镇建成县级文化馆分馆,在1243个乡镇建成县级图书馆分馆,建成“城市书房”“文旅驿站”131个。为8258个边远行政村配送文化设备20余万套(件),建立乡镇数字文化驿站659个、村级数字文化服务点744个。实施“陇上飞阅”计划,建成107TB的数字阅读、艺术鉴赏等文化资源库。全省图书馆书刊总藏量达到1700多万册,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累积达到221个。充分发挥“陇韵书香节”“文化进万家”“大地欢歌”等载体作用,促进全民阅读和艺术普及。各级图书馆年均服务群众907万人次,文化馆年均服务群众达1600多万人次。
何效祖从“坚持系统观念打造文化设施新空间、推动质量变革提升文化新品味、回应群众呼声健全数字文化服务新平台”三个方面,以甘肃为例,提出了破解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瓶颈思路办法。要坚持不懈推动未达标图书馆、文化馆新建或改扩建,改善设施环境。树立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城市客厅”理念,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旅游开发,把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逐步打造成旅游景区,打造主宾共享的文化新空间。要发挥甘肃经典剧目、文艺精品优势,不断提升《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彩虹之路》等精品剧目质量,充分展示中国舞剧甘肃形象。要深度研究、挖掘、梳理本土古今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民俗、诗词、名人、典故等文化元素,植入城乡建设,打造城乡公共文化标识标志。要进一步完善“陇上飞阅”APP服务功能,整合归并各层级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开展文物云展览,在群众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数字文化资源互联互通。
何效祖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文化城乡一体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精准实施文化惠民项目、强化政府购买力度丰富群众文化产品”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城乡、区域文化资源配置,实现文化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精神财富人民共有的对策建议。要深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基本一致、服务项目基本相同、文化产品供需基本对等。要区分对待、精准发力、分类实施惠民项目,陇东南地区重点实施公共文化场馆达标建设,兰州地区重点提升基层设施利用效率,针对脱贫地区、革命老区,重点加大项目倾斜,针对民族地区,重点加大经费倾斜,河西及白银示范区、示范项目城市,重点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成果转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根据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差异化,农村地区重点实施“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项目,城市近郊区举办由政府补贴、群众低票价的准公益性精品剧目演出,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卢小亨从“突出全面覆盖、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突出守正创新、强化多样文化保护利用,突出时代精神、大力加强高质量文艺创作,突出文旅融合、推动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突出优先发展、着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总结了张掖市近年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主要成果,介绍了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
罗云川指出,甘肃省围绕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守正创新、出彩出新,为推动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工作思路。
全国副省级、地市级文化馆负责人,全省各市州、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部门、文化馆负责人,新闻媒体记者约720人听取了研讨发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