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出版时代》
从“读者”现象解析出版业从“一维出版”向“多维出版”转型的业态重塑过程。
书 名:多维出版时代
作 者:马永强 著
ISBN :978-7-108-08124-7
定 价:148.00 元
页 数:464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编辑推荐
数字文明时代的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从“一维出版”向“多维出版”转型的业态重塑过程。本书作者深度聚焦读者品牌在多维出版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探索,展开了一场全面、深入且富有洞见的学术剖析,以广为人知的“读者”现象为引子,精心描绘出读者品牌随时代脉动而茁壮成长的轨迹,凸显其不仅是时代变革的忠实记录者,而且为当下的中国出版业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关于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实践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深度剖析了读者品牌的发展历程,不仅为当代出版业的学术研究贡献了丰富案例,更以多元视角为出版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与实践路径。书中不仅全面探讨了读者品牌在出版创新、阅读推广、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前沿实践,更以大量鲜活案例为基石,生动展现了读者品牌如何从“一维出版”迈向“多维出版”的坚定探索,无疑为中国出版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蓝本,为新时代出版话语体系建构、出版业态创新、出版生态的重构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作者简介
马永强,文学博士,编审(教授),历任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等。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信息管理学院出版专业硕士兼职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出版专著《报告文学探论》(合著)、《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中国西部新文学史》(合著)等五部,论文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互联网创新人物”、中国数字出版2019—2020“影响力人物”等。
“黄河之滨也很美——读者之城·书香兰州”
启动仪式
全书目录
序 《多维出版时代》 佘江涛 001
“读者”现象
《读者》之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参与 003
大学、城市与一本杂志 025
一个文化品牌引发的关注 034
阅读的力量
我们为什么做阅读 049
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做到深阅读 067
让阅读丰盈孩子的童年 071
我们的目光会永远那么温暖 076
拥抱阅读一起向未来 080
用阅读疗愈心灵 083
标本的意义:一个省域的阅读调查 102
创意出版
让语文成为生命的底色 115
“读者·新语文”成长记 124
唱给孩子的古诗词 138
文化再生产
读者小站:引领美好生活方式的新平台 147
从读者小站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价值 158
精美图画再现文化记忆 173
挑战与重构:实体书店的转型之路 180
多维之思
微笑曲线:出版业价值重构的密码 193
转型不是转行 196
用户价值管理 199
多维出版的组织创新与应用逻辑 202
他山之石:数字出版培训小记 207
融合创新
AI时代,传统出版如何突破“增长的极限” 215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期刊创新 222
数字化与传统出版企业的选择 240
走向多维出版:一个文化品牌的突围之路 247
数字时代的新型出版传播 266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出版深度融合创新 285
品牌赋能
数智时代读者品牌的传播策略 307
读者品牌战略的十个维度 317
附录 演进的逻辑
中国现代报业的萌芽 347
中国早期的文学报刊 354
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 362
近代报刊文体的演变与新文学 381
“公共舆论”的形成与文学变革 395
杜重远:从实业家到爱国报人 407
近代出版的文化自觉与民间立场 414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 427
农家书屋的文化创新与出版业面临的挑战 440
跋 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与学术自觉——马永强学术历程述论 原彦平 451
后记 461
精彩选读
序 《多维出版时代》
佘江涛
在数字文明奔涌的时代浪潮中,出版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传统的边界被打破,技术的裂变催生出无数新的形态,出版的本质也在虚实交融中被不断叩问——它究竟是文化的容器,还是价值的纽带?是知识的守门人,还是生活的参与者?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这部《多维出版时代》的字里行间。
永强先生与我同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校友。他不仅是读者出版集团的领航者,更是一位以实践诠释理想的出版变革者。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的碰撞中,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洞察力:出版从未局限于纸张与油墨,它的生命力在于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深刻回应。从“读者·新语文”融媒体教育平台的搭建,到“读者小站”公共文化空间的延伸,从“读者·中国阅读行动”全民阅读工程的实施,到全版权运营体系的战略重构,他的每一步探索都在重新定义出版的边界,而这些探索的核心逻辑,正是本书试图阐述的主题——当下的出版转型是从“一维出版”向“多维出版”的全方位跃迁。作为优质内容生产商和阅读服务提供商,要始终锚定一切从内容出发的多维传播,坚持多维度多领域的价值生产和创造。出版的多维重构,本质上就是一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革命。我多次讲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解决的是:提高我们对内部和外部世界的体验、认识和探究的效率;加速知识树和知识图谱的形成,将碎片的知识系统化。但人工智能只解决了人格、感知、认知、想象力和创造力中感知、认知两个部分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并不在乎想象力和创造力,忘记了比感知、认知更重要的事情。人还是需要通过想象力、创造力,提升逻辑、形象、抽象三种思维能力,去从容面对线性结构和混沌结构的未来。出版的重构,最终需要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推动下,实现人的创新和迭代。
在书中,马永强提出“三个重构”的理念,这不仅是方法论,更是对出版本质的回归。重构图书出版的多维格局,意味着跳出单一媒介的局限,让知识以更灵活的方式渗透生活;重构期刊出版的多维生态,则打破了内容载体的固化思维,赋予传统期刊更强的场景适应力;重构全版权运营体系,则是从产业链末端反推内容生产的源头创新。这三重维度,恰恰对应了出版行业从“内容供应商”到“价值服务商”的转型路径。
令我尤为共鸣的是,他对“出版即平台”的敏锐阐释。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许多从业者迷失于数据的迷雾中,而马永强始终坚守出版的初心——平台化不是追逐规模的工具,而是连接用户、内容与服务的枢纽。这一点,我们的理解高度契合,出版的未来必然是构建平台,以平台凝聚优质出版资源,形成内容服务能力,开展文化交流和长期的专业合作,通过高水平的合作拓展出版视野、提升出版高度。他立足“读者”品牌,通过“读者+”的模式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推动阅读疗愈,实现跨领域的资源整合,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出版真正成为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时,它便拥有了重塑社会文化肌理的力量。
马永强关于书店转型的一些思考,我是深有同感的。他认为,书店是一个思想交互、创意汇聚、人际交往的平台。在书店,人们不仅是邂逅一本书、一个人,而且是邂逅一种未知的生活,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推动书店向平台化转型,就是将其打造成为文化交流、价值传递乃至情感连接的文化场域,给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他提出,打破传统图书的陈列方式,按照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组合、陈列阅读产品,就是重新建构新的知识服务体系,实现“文化的再生产”和“再出版”。利用AI、AR/VR等新兴技术,打造可听、可视、可交互的沉浸式阅读新场景,可以实现书店场景的多重价值。这些观点不乏新见,而且也符合实践的逻辑。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总结了“读者”品牌一家企业的转型经验,更在于提出了整个行业面向未来的生存法则。在技术颠覆与价值重构的双重挑战下,出版人需要的不再是焦虑或抗拒,而是像马永强这样以“破界者”的勇气拥抱变革。正如他在谈到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时提出的十个维度的出版+“跨界”“破圈”一样,视野所及,不仅超越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知识服务,而且把触角延伸向新兴的文化创意、阅读疗愈、城市创新等领域。他用实践探索在证明,出版的终极使命,是让知识成为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灯火。
作为同行,我深知这场变革的艰难与壮美。但马永强的实践给了前行者以信心:当出版人敢于跳出传统思维的窠臼,将内容的深度、服务的温度与技术的广度相融合时,出版便能超越媒介的桎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是为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