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
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穿越青藏废都 行走冷湖油田
记者驱车从敦煌出发,目的地是约300公里外位于甘肃、青海、新疆的交界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的阿尔金山南麓戈壁滩上一个遥远而荒凉的地方:冷湖。
冷湖本是无人区,1955年,地质队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发现了一个淡水湖,湖水很凉,于是就称其所在地为冷湖。冷湖的蒙古语叫做奎屯诺尔,被译为“最冰冷的湖”。
辽阔的戈壁望不到边,
云彩里挂着昆仑山,
镶着银边的尕斯湖,
湖水中映着宝蓝的天。
远在玉门的石油诗人李季的《柴达木小唱》写尽了这块青藏高原与盆地的浪漫与瑰奇,当记者身临其境才发现,这里同时也是一场对生命极限的考验。
戈壁路标
从海拔1100多米的敦煌一路南行,随着海拔升高,严重景色已从瓜果架变成了戈壁滩,几乎寸草不生的戈壁如凸凹的火星表面,当记者乘坐的越野车喘着粗气爬过最高海拔近3000米的当金山口时,陡然变猛的西北风,把山峦积雪吹成刀刃状,小石子打在车上不断发出声响,手机随即失去了信号。
陌生、荒茫、缺氧,带着柴达木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天边终于出现了一排房子,冷湖镇到了。
记者到达冷湖镇
在疆域建制上,冷湖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比上海还大,但这颗荒漠的核心区域只是一条横竖均不超过2.3公里的十字路口,冷湖行委和工委大楼、居民区、加油站、小商店加上中国石油青海分公司冷湖管理处,便是这条路上的全部精华,步行20分钟即可全部转遍。
镇上墙壁均被涂上鲜艳的油彩,在戈壁中熠熠生辉
记者采访了一位当地的冷湖石油工作者,年近50多岁的他告诉记者:“冷湖一度很冷清,有心人可以从1959年9月的中国版图上找到‘冷湖市’这个称谓,现在青海油田大规模迁至敦煌,在这里的采油工还是住的土坯房,冷湖石油管理处在废墟上成立的时候,全年原油产量就5000多吨,是整个中国石油盘子里的一滴‘小油花’,但我们石油人眼里,冷湖是热的!”
提起冷湖,这位老石油工作者看着远方,脸上泛起回忆与骄傲,“在冷湖,那是一段儿热血激情岁月!”他感慨万千道,“我们是冷湖群雄汇聚之时,在全国条件最艰苦的油田里汇聚了从二十个省来的知青和部队转业士兵,尽管大戈壁上黄沙飞,寒风急进干燥缺氧,鼻孔里常结着血痂,那时候住帐篷、喝过黄沙、烤过毒日头,两小时一趟班车是跟外界唯一联系,但大家甘之如饴,很多人觉得这里是无人区,但在这儿工作过的人对这儿特别眷恋,大家认为冷湖就是自己的家园,为原油增产献自己一辈子青春。”
鸟瞰冷湖废墟
当记者抵达冷湖这片永远伫立在青藏高原上的废都时,亲眼看到昔日繁华落幕后的大片断壁残垣,感慨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艰苦、人类最难以生存的地方,可以想象出在这样的生命禁区历练过的人,才能骄傲的描述“奋斗”究竟是什么。
冷湖废墟中的老工商银行
废墟一面
据介绍,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冷湖发现了石油,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石油工人奔赴至此,在青海高原腹地的柴达木、老基地赛什腾山下,在这亘古无人的戈壁滩上打出了第一口原油高产自喷井,那是石油人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戈壁荒漠,留下了第一行足迹,他们最开始的落脚点,就是日后的冷湖石油老基地,这片昔日繁华过后的废都曾在1958年至1992年演绎了一段隔壁的辉煌与没落。
万人空城
记者在地中四基地
打出第一口石油的地中四井抽油机井架 1959年苏州通用机器厂制造
1958年9月13日,由1219钻井队钻至650米后发生井涌,继而出现井喷,喷势异常猛烈,原油连续畅喷3天3夜,日喷原油高达800吨左右。到1959年底,冷湖炼油厂炼制的成品油开始运往西藏,供应我国边防部队用油,届时冷湖油田年产原油近30万吨,约占全国的12%,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号称中国四大石油基地之一。由于冷湖油田成为闻名全国的石油基地,为了方便指挥作战,1959年青海石油勘探局从大柴旦迁至冷湖,石油职工迅猛增加到2万多人,在石油开采高峰时曾有6万人驻扎在此,分散在老基地、水源、四号基地和五号基地以及标志性油井地中四井。冷湖人说当年的石油人存在于地球的第三极,给人以在其他地方无法体验的震憾,以前这里四季都是风和烈日,女士们会把墨镜和口罩作为流行时尚,男人们要看到女人的真面目并非易事。而且在冷湖小镇人酒量很好,绝少的娱乐唯有对酒当歌。遥想那半个世纪,几万名石油职工的青春与梦想遗留在了冷湖这片高原之上。
废墟一面
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国家石油发展战略东移和油田原油产量逐年递减,冷湖油田陷入开发低谷。90年代开始,石油作业区移至西距冷湖300公里的茫崖。而青海石油管理局机关及近3万名职工家属,从远离后勤支持和社会依托的海拔2600多米高原整体搬迁至250公里外的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据当地管理局的人回忆,在当年撤离时,许多石油人的胸前都包裹了冷湖的沉砂作为留念。
老青海油田许多人的子女都出生在冷湖。现在,走在花土沟或是敦煌,年龄在三四十岁的“油二代”“油三代”都会告诉你,“我生在冷湖,很小就随父母进了花土沟。”或是“我生在冷湖,上小学时,随基地搬迁到了敦煌。”或者还有“我生在冷湖,出生不久就到了花土沟,后来基地搬至了敦煌,父母还在花土沟工作,不得已到爷爷奶奶家住了几年。”
冷湖在他们的故事里,在他们记忆的最深处,冷湖就是他们梦起的地方。
记者一行驱车一路穿越无人区
冷湖四号公墓,400多座坟墓,还有和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高耸的纪念碑。 这里安葬着在青海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先后因公和因病去世的油田领导和职工、家属。在这大漠上,西去的漫漫长路把开拓、渴望和追求延伸得很长很长,长到将生命的年轮重叠在一起,而浩瀚的戈壁又将人生的体验压得很窄很窄,窄到变成一方小小的天地,生与死挨得很近,近到转眼即交换位置。
曾经,一个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无人区,由石油兴起的边塞小镇,由老基地、四号、五号三个基地组成,各自相距十几公里,四号居中,东边是五号,老基地居西北方,每天有多趟交通车往返行驶。每个基地生活配套设施完备,医院、学校、电影院、商店、书店、粮站、邮局、电视台应有尽有。目前,冷湖四号基地尚有一些地方单位和一个石油留守处,而冷湖老基地和五号基地已成废墟。这里曾是青海油田钻井处的驻地,如今快要被黄沙掩埋,但墙壁上清晰可见的标语,令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个年代柴达木石油人火一样的激情。周峥是青海油田的子弟,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20多年,从上世纪90年代初离开后一幌也有20多年了,如今旧地重游,触景生情,心情十分激动。他在老基地的废墟中找到他当年结婚时的家,激动地在墙上写下了“我找到家了”,令在场的人也为之动容。
老石油子弟在废墟中找到自己的家
呈现在记者眼前这大片大片残存的废墟,无不真实记录了中国石油一段艰苦创业的奋斗历史,也在这“生命禁区”的戈壁上造就了——“冷湖柴达木精神”。
知晓此地历史后令人动容的“沙漠锁阳精神”
在当年的冷湖废墟、现在的冷湖小镇随处可见的寻人信息,在这个年平均气温1度上下的小镇让人觉得温暖。记者在冷湖中学发现纸片上一首佚名的诗:
千里寻根到冷湖,往事历历眼前浮。
曾经繁华石油城,一片残壁荒原伫。
依稀找到回家路,好似昔日踏归途。
石油生涯多别离,最是情深柴达木...
谁言大漠春光浅 我谓小镇花正芳
2018年12月27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在花土沟镇揭牌,标志着中国最年轻的城市——茫崖市正式成立。年轻的茫崖市将成为青海省第4个县级市,并跻身全国375个县级市行列;茫崖市地成立标志着茫崖和冷湖地区的发展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是茫崖和冷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开启了“新茫崖”建设的新纪元。这里承担着扼守青海“西大门”的重要职责。尤其是格库铁路、格成铁路和新青川大通道打通后,这里必然形成重要交通枢纽,成为入疆通甘进藏的咽喉要道、商贾旅客云集之地、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冷湖大力推进全域旅游
近几年来,冷湖地区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着力打造科学、科普、科幻“三维一体”的“火星小镇”品牌。冷湖“火星小镇计划”高度契合了青海省委“五四”战略和“一优两高”要求,前景广阔、潜值巨大,是茫崖市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探索新实践。科幻集结作品《十二个冷湖》的出版,标志着冷湖转型升级的阶段性成功,冷湖已经从一个资源型城镇,转向了拥有自主科幻IP的文化型城镇。
茫崖市委副书记田才让接受记者采访
茫崖市委副书记田才让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冷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在发展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着手研究如何从遗址转向精神转向文化,从地下转向地上转向星空,从地球转向火星转向宇宙,努力打造冷湖自身文化品牌。通过起动冷湖火星小镇计划,发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遇到了北京行知探索团队,发现行知探索“文化提炼品牌,体育打造形象,旅游落地发展”的方法论,与冷湖转型理念高度契合,正是冷湖发展所需要的。通过与北京行知探索集团的合作,冷湖在科学、科普、科幻方面的策划也得到了落地和认可。
北京行知探索集团火星项目代表袁振民副总经理陪同记者考察了冷湖镇计划改造的5个单体项目,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谈到冷湖项目的缘起,与政府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冷湖的火星地貌,从而产生了“冷湖火星小镇”概念;结合冷湖独特的历史、自然资源、气候因素,充分利用冷湖地区现有石油工业遗迹和雅丹地貌,着力打造以科学为核心、以科普、科幻、文创为辐射的“冷湖火星小镇”品牌;赞叹冷湖PPP项目推进的神速;冷湖地处青海、甘肃、新疆三省交界,将成为西部最大的城镇型汽车自驾营地。如今,代表科学的两个天文观测塔已经建设完成,通过赛什腾山上双塔收集的天文观测数据,将吸引更多的天文爱好者、科学家的关注,从而硬化冷湖科学IP内核,吸引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望远镜项目落地冷湖,科学IP内核的不断强大,又将带动科普IP的发展,代表科普的火星移民先锋营也于去年夏天成功开营,今年还将举办青少年火星登陆大赛,冷湖实验室目前已经成功登陆济南和成都;冷湖科幻IP的市场影响力,又将带动冷湖科学和科普IP的发展。
未来已来等同行 火星时代已开启
据2019年3月8日新闻报道,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地区,火星营地开营仪式暨火星营地研学+旅行产品正式落地,这标志着中国首个火星科技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落户冷湖并投入运营。
2017年8月,海西州政府宣布启动“冷湖火星小镇计划”,建设以科学、科普、科幻为核心的文创旅游基地,历时8个月后,项目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约5.3公顷的火星营地顺利完工。据悉,营地设于此处,恍如踏足火星,且营地建设风格也模拟未来人类移居火星后的生存环境,搭建有‘总部大楼’‘火星舱’等,使体验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尽快进入生存挑战角色,完成‘火星’移居课题研究。”为吸引更多科考专家前来科学考察,用于天文观测的双塔也已建成。
目前第二届科幻文学奖“冷湖奖”正在筹办中
据2017年8月新闻报道,青海省冷湖工委、行委举办了中国·冷湖雅丹毅行创客大会系列活动,中国·冷湖雅丹毅行创客大会系列活动以雅丹毅行火星挑战赛、创客交流、创投论坛等活动为载体,涵盖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天文、地理等领域11个活动项目。活动全程历时4天,贯穿德令哈、大柴旦、冷湖三个地区,行程700余公里。36家企业,57家媒体,400余人共同参与此次活动。冷湖火星小镇计划的顺利推进,目前已得到了多个领域的专家、精英和大咖们的支持和无私奉献,他们表示愿意长期为冷湖的发展建言献策。聘请了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邓李才、行知探索总裁曲向东、同方厚持集团董事长高鹏、无腿登山家夏伯渝、华人女性登山家韩子君、车库咖啡运营总监吕望、著名书画家李积成为冷湖社会发展顾问。
无腿登山家夏伯渝在冷湖徒步中
通过中国·冷湖雅丹毅行创客大会各项议程的进行,冷湖火星小镇、火星创客大学、暗夜星空公园、暗夜星空保护区、中国百倍投资人先锋荟等火星小镇计划的内容一项项落地。借助火星创客大学的平台,下一步将与行知探索、同方厚持等共同发起成立火星创客联盟,设立火星创客联盟基金,助推海西社会经济发展。
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邓李才博士专程来冷湖参加这次活动。他说,根据他们对天文台址条件多年深入的考察,从卫星图像和气象历史记录研究海西州全境可能的分布,在踏勘粗选过程中也实地考察了一些选点,发现冷湖地区这里地貌独特、干旱少雨、晴空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是建设天文观测台站的理想之地。他了解到冷湖行委落地的火星小镇计划中"暗夜星空公园"和"暗夜星空保护区"等版块的内容时说"我很高兴地看到,地方政府已经着力这方面的工作。"
"暗夜星空公园" VS " 暗夜星空保护区"
冷湖已获得暗夜星空保护区资质
在光污染的侵袭和包夹中,黑暗的夜空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冷湖地区地貌独特、干旱少雨、晴空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的优势 ,是建设天文观测台站的理想之地,"冷湖暗夜星空公园"和"暗夜星空保护区",专门为保护夜空而设立,是为星空设立的"避难所",在晴朗的夜晚,游客和天文爱好者可以在这里重温久违的星空,为建设天文观测台站保护好最基本的暗夜资源,冷湖暗夜星空保护区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应该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暗夜星空公园"和"暗夜星空保护区"。
站在冷湖火星小镇建设的新起点上,面对机遇与挑战同在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冷湖积极打造集科研、科普、文化、体育与旅游深度相结合的多业态"火星基地",游客可以在火星营地模拟火星环境,在太空舱中居住、学习。这里已经成为冷湖“火星小镇计划”的金字招牌,让冷湖从黑白经济向绿色经济深刻变革的新出路。
体验极地火星营 近观俄博梁雅丹
在记者一行抵达冷湖镇国有宾馆第二天,很巧地加入了斩获第74界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的科幻作家郝景芳和被一首《理想三旬》圈粉无数会写会唱的独立音乐人陈鸿宇的考察拍摄团队,看看一帮文艺青年在这个类似火星地貌的奇妙之地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记者与科幻作家郝景芳、独立音乐人陈鸿宇考察团队一行
据悉,此次科幻作家郝景芳、独立音乐人陈鸿宇来到冷湖小镇是为了当地冷湖电台录制开播视频,同时郝景芳也是来考察全域旅游项目火星营地和周围环境,未来想给孩子们做一些营地教育的课程。
科幻作家郝景芳在冷湖废墟学校
记者王润博采访“雨果奖”获得者——科幻作家 郝%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